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
English

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

王新泉

简介:

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土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、博士、教授。浙江省重点学科(岩土工程学科)等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、省部级项目2项、80万以上重大横向项目8项,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5项、实用新型专利23项,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(其中SCI、EI收录30余篇),出版专著2部,获批国家级工法1项、省部级工法6项。2017年入选杭州市“131”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第一层次、2017年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、2016年获杭州市成绩突出科技工作者、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、2018年入选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、2018年入选拱墅区十大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等。

正文:

  身处被喻为象牙塔的高校中,王新泉对专业知识与科研成果的理解却是超前的——科研成果需要在实践中验证与应用。在他看来,科研成果很重要的一方面,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。为此,他无论是在科研还是人才培养中,都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摆在首位。

  钟情于新型桩基技术  与地基处理

  2016年8月24日,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项目“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”通过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评审,荣获科学技术二等奖,为该校首个省科学技术二等奖。该项目的负责人就是王新泉。

  在别人看来水到渠成的事情,只有王新泉知道,背后的付出有多少。他从2004年读研开始就在与新型桩基技术与地基处理打交道,十多年以来始终坚持,主要针对软土路基,开发了系列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,包括新型软土路堤刚性桩和新型软土路堤刚柔组合桩关键技术。涉及技术主要适用于路基、堤坝等工程软基处理,在适宜的地质条件和工况下,可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、控制工后沉降和总沉降。“因软基处理技术具有较大复杂性和地域性,受地质条件和工况影响较大,开展系列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研究,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。”

  对教学工作的热爱  远胜于责任

  不同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,王新泉认为大学教师除了科研之外还担负着育人的责任、服务社会的责任,以及以科学技术传承与教学为主的学术责任。

  他认为,教师针对个人核心研究方向开展的深入持续性的学术研究,对其课堂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;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的时间,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交互对一个教师的发展意义重大。

  “课讲得好,上好课、教好书,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,对教学工作的热爱是远胜于责任的。”王新泉十分重视自己的教学工作,每年课件内容都有大比例更新,以期反映工程实践的最新进展;王新泉坚持多年的指导方法让许多学生受益匪浅,也与他所提倡“以读促学、以疑促学、以思促学、以辩促学、以练促学、以践促学”的六“以”教学法相得益彰。

  ●人物名片

  王新泉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土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、博士、教授。浙江省重点学科(岩土工程学科)等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、省部级项目2项、80万以上重大横向项目8项,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5项、实用新型专利23项,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(其中SCI、EI收录30余篇),出版专著2部,获批国家级工法1项、省部级工法6项。2017年入选杭州市“131”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第一层次、2017年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、2016年获杭州市成绩突出科技工作者、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、2018年入选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、2018年入选拱墅区十大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等。